夏天喝咖啡

世间唯电影和足球不可负也。

马戏之王 | 他弯腰捡起六便士,反手就给了你一轮圆月亮


“我不畏惧他人的目光,我不会为此道歉,这就是我。”


当长着胡子的胖女人率领着侏儒、巨人、纹身男等“怪胎”们高唱着《This isMe》冲出绅士淑女们喝着鸡尾酒聊着高雅艺术的大厅时,我差点在影院里鼓起掌。

“燃爆了”,是许多观众对《马戏之王》的评价。

当然也有人认为,《马戏之王》的情节太过单薄和理想主义,其内涵也不免有些流俗于鸡汤。

但在我看来,简单的故事反而为歌舞表演留出了更多空间,让这部影片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。

毕竟,这本来就是一个让童话照进现实的造梦故事。


《马戏之王》改编自P.T.巴纳姆的自传,这位传奇人物开创了“马戏”这种表演形式,把欢乐带给了更多人。

但是比起“艺术家”这个称号,我更愿意把P.T.巴纳姆看做是“营销大师”。

P.T.巴纳姆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,他很早就意识到了美国中下层人民娱乐形式的匮乏,也迅速想到可以利用人们的猎奇心态填补这个空白。

在影片中,当巴纳姆去找“拇指将军”加入自己的团队时,他很直白地说:“与其让他们嘲笑你,不如从他们身上赚点钱。”


这句话有些“政治不正确”,但却话糙理不糙。巴纳姆成功的基石不是他对艺术有着怎样深刻的领悟,而是他真的太会赚钱了。

历史上,巴纳姆的营销手段可谓登峰造极。他为了宣传自己买下的一位老妇是华盛顿的奶妈,曾带领手下以读者的名义向报社投稿,成功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观众的围观。

在电影中,巴纳姆为每一个马戏团演员都取了一个富有噱头的绰号,一举成为营销历史上第一位“标题党”大师。此外,他还铺天盖地地打广告,从报纸到牛奶瓶,每一寸空间都可以为他所用。

“凡宣传皆好事。”这句话正是巴纳姆本人的名言。


然而正所谓“物极必反”,噱头搞得过头了,自然会招人烦。

所以影片中的剧评人总是讽刺巴纳姆的演出是“假的”,说他虚假宣传。

巴纳姆为此很不甘心,他决心为自己正名,让上流社会接纳自己。

他找来了“瑞典夜莺”,带着她巡演,拉拢上流人士喜爱的剧作家,自己也卖力地和达官贵族们聊着阳春白雪的事情。

他想通过“融入”的方式获得成功。


但19世纪中叶的美国正是等级观念盛行的时候,看看影片中剧作家菲利普和黑人演员安的爱情故事就明白了。精英阶层瞧不起平民阶层,old money不屑于接纳new money,试图讨好上流社会的巴纳姆自然得不到什么好结果,巡演和大火烧光了他的积蓄,到了最后,只有马戏团的演员们陪着他。

这些别人眼中的“怪胎”告诉巴纳姆,他们不会离开,因为他们在马戏团找到了家的感觉。

一语点醒梦中人。

毕竟巴纳姆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“怪胎”呢?

他们对他的演出口诛笔伐,他们不屑于他廉价的营销手段,他们说只有正襟危坐的戏剧才是艺术。

“总有一片天地属于我们,因为我们不同凡响。”

这句《This is Me》中的歌词,唱的不也正是巴纳姆自己吗?

在《A Million Dreams》中巴纳姆也唱到过,他的脑海中有一百万个梦想,他穿越层层黑暗抵达无人到达的地方,却找到了家的感觉。

巴纳姆终于明白,他的梦想不在天上,而在地上。


那么多人装模作样地望着月亮,他却看见了六便士。

谁说六便士就不能艺术了?

谁说倾家荡产的艺术一定比盆满钵满的艺术更美?

事实上,《马戏之王》最可贵的地方并非在于什么帮畸形人士重塑自我、寻求平等,而在于它对精英文化的挑衅。

梦想没有贵贱,艺术不分高下。

巴纳姆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一段关于六便士的传奇,如今看来,这光辉并不比月亮的光辉暗淡。他本不是什么追求真善美的圣人,他不过是个三观有些混乱的商人,但是在那个阶级等级过于黑白分明的时代,他的混乱显得亲切而可爱。


如今的我们很难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巴纳姆的种种行为,他的成功既有时代的偶然,也有他自身天赋与努力的加持。

但他无愧于“传奇”二字。

他一边弄虚作假,一边洞察到了快乐的真谛。在那些略显浮夸的歌舞表演背后,是他对端着架子的精英们的嘲讽。

银行不会抵押快乐,报纸从不书写艺术。

没办法,这世上的有些乐趣,只传达给有缘人。


评论(10)
热度(1079)
  1. 共19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夏天喝咖啡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