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喝咖啡

世间唯电影和足球不可负也。

吉屋出租 | 他们谋生亦谋爱


“我们都活在阴沟里,但仍有人仰望星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王尔德


我不是第一眼就爱上《吉屋出租》的。

相反,第一次在B站上看完这部剧,我有点失望。在看吉屋之前,我看的音乐剧基本都是线性叙事的,也就是一根主线从头讲到尾,情节简单利落,角色主次分明。

但吉屋不是这样讲故事的,它里面的故事线很散,很跳跃,我第一次看完后一脸懵逼:这部剧究竟在讲什么?

后来,我给小伙伴安利《吉屋出租》的时候,他们也常常问同样的问题:“这部剧是讲什么的?”

我每次都试图概括出一个完整的剧情,却往往以失败告终。到最后,我只能说:“讲的是一群loser的故事。”


主角之一的Mark是一个loser,他成天扛着摄像机,立志要拍出最能打动人心的纪录片,奔波四处却连个投资方都找不着。

事业上一无所成,恋爱上也是怂包一个,辛辛苦苦地为女友Maureen搞定各种剧院杂事后,还是没逃过被绿的下场,而且情敌还是个女的。


另一位主角Roger也是个不折不扣的loser。曾经作为乐队主唱的他原本有着光明的未来,却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。

Roger的女友同样得了艾滋,她在留下一封遗书后割腕自尽,Roger终日沉溺于悲伤与恐惧,甚至拒绝迈出房门。


和他们住在同一间公寓的Collins也好不到哪儿去。Collins原本是麻省理工的哲学教授,因声援同性恋运动而被校方开除,身无分文,连仅剩的一件大衣都被街头小混混抢走了。


当然,剧中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、或是比他们命运更悲惨的loser们,他们是社会的“边缘人”:同性恋、双性恋、瘾君子、艾滋病患者、变装皇后……

他们用不起暖气,交不起房租,公寓楼对面的广场就是他们从事“艺术创作”的地方。

他们是纽约的“低端人口”,是这个社会的“堕落分子”。

严寒、贫穷、绝症……对他们来说,活着过完一天,就已经是很艰巨的任务了。但比起死亡的威胁,真正让他们恐惧的是世人的偏见和鄙夷的目光。


这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小合唱。据说,在创作《吉屋出租》时,拉尔森走访了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艾滋病患者。当被问及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时,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“失去尊严”。

生活对谁都残酷。

生活对小人物尤其残酷。

但面对生活的残酷,这些小人物依然保有他们的坚守。


全剧最燃的歌,莫过于这首《波西米亚生活》。面对要占用广场盖楼的大老板,loser们用各种黄暴而不失幽默的梗成功吓跑了对方。

比起去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,他们宁可选择卑微与贫穷。

他们一边为绅士淑女们不敢在台面上谈论的肮脏与欲望唱着赞歌,一边对着生活的尖牙厉爪露出轻蔑的微笑。

他们懂得欣赏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,不在乎肤色与性取向。他们愿意为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美而鼓掌叫好,无论是诗歌还是脱衣舞。

“波西米亚生活,为那些坦坦荡荡、不争名夺利的人干一杯!”

没有厌弃,没有歧视,他们直视着现实的种种龌龊,目光纯净,心怀烈火。


《吉屋出租》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生命激情,但这部剧却并不是一部关于“咸鱼翻身”或“屌丝逆袭”的励志剧。

一直到全剧结尾,Mark也没有成为纪录片导演,Roger没有写出他那首惊世骇俗的歌,Maureen没有成为演员,Collins没有完成去圣塔菲开餐馆的志向,Angel没有逃脱绝症的魔爪。

那《吉屋出租》为什么还是令那么多人在看完后热血沸腾、热泪盈眶呢?


每一个喜欢《吉屋出租》的人,一定都知道乔纳森·拉尔森的故事。

拉尔森自小天资聪颖,在顺利地从著名大学的表演系毕业后,他萌生了写音乐的想法。丝毫不懂音乐创作的拉尔森并没有畏惧,他和街头艺术家们一起,租住在破旧的房间里,靠在餐厅打工赚的钱勉强维持生计。

1988年,拉尔森和一个朋友决定将普切尼的歌剧《波西米亚人》搬上现代舞台,并起名《吉屋出租》。经过7年多的修改和雕琢,《吉屋出租》终于在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试演。当时的场面空前热烈,所有人都被这部极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剧震撼了。

拉尔森感到很兴奋,他多年的心血终于得到了认可,第二天,《吉屋出租》将迎来第一次正式演出。


然而,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,拉尔森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。

那一天是1996年1月25日,年仅35岁的乔纳森·拉尔森因心脏动脉瘤逝世。

如果我们回看《吉屋出租》就不难发现,这部剧中的每一个人身上,都有拉尔森的影子。

在残酷的命运面前,他们无奈却冷静。在炽热的理想面前,他们狼狈却诚恳。


Mark没有成为大导演,但他为伙伴们拍摄的短片却能感动所有人。

Roger没有写出那首伟大的歌,但他写的歌挽回了一个女孩的性命。

Maureen没有成为明星,但她极富号召力的演出帮助大家保住了广场。

Collins没有去圣塔菲,但他找到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爱人。

Angel没有战胜病魔,但他的乐观和善良解开了每一个伙伴的心结。

这就是我们喜爱《吉屋出租》的原因。

因为在剧中人身上,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那躁动不安的一隅,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为梦想偏执的少年,哪怕他已经被现实压得喘不上气,也依旧拒绝安分,拒绝妥协。


“No other road. No other way. No day but today.”

别无他路,别无他法,别无他日,唯有今朝。

我很难说这几句《吉屋出租》里最经典的歌词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。但当全剧末尾,所有人一起唱起这首歌时,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执着:对生命的执着、对理想的执着、对爱情的执着。


让我们重新把时间倒回到1996年1月25日,《吉屋出租》的首演现场,当所有演员唱完拉尔森写下的20多首歌后,他们说:

"谢谢你,乔纳森·拉尔森。"

拉尔森永远听不到这句“谢谢”了,他也看不到世界各地的观众是怎样狂热地喜爱《吉屋出租》,不知道这部剧将为多少观众带去震撼与感动,并且在几十年后依旧长盛不衰。

但拉尔森的故事早已和《吉屋出租》融为了一体,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,挣脱了现实的束缚,以生命为薪柴燃烧信仰,只做想做的事,只爱想爱的人。

他没有改变世界,但世界也没有改变他。

谢谢你,乔纳森·拉尔森,你真的真的很伟大。


评论(9)
热度(366)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夏天喝咖啡 | Powered by LOFTER